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 学会动态
何炳生:朴素追求催生丰硕成果,统一框架解决实际问题

2025年10月31日-11月2号,江苏省运筹学会2025学术年会在南京理工大学举办。本次会议授予南京大学何炳生教授“运筹研究奖——特殊贡献奖”,以表彰他在最优化理论与方法研究方面的突出贡献。颁奖词中写道:“何炳生教授是运筹学领域的杰出学者,他始终秉持着‘希望自己做的方法,能被不同领域拿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朴素追求,并以此为导向,取得了丰硕成果。”





1

从南大到德国:一位学者的成长之路

何炳生教授的学术旅程始于1977年,作为恢复高考后南京大学数学系的第一批本科生,他不错的数学天赋和格外的勤奋努力让中断了十年多学习的他仍然保持了优秀的学习成绩。本科毕业后,他考取著名数学家何旭初先生的研究生,并凭借优异表现获得公派联邦德国留学的宝贵机会。


在德国维尔茨堡大学,他师从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Stoer教授,接受了严格的学术训练,最终获得博士学位。留学经历为他日后从事最优化方法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2

建立统一框架:催生系列实用算法

何炳生教授长期从事最优化理论与方法研究,其核心贡献在于提出了投影收缩算法及凸优化分裂收缩算法统一框架。这一框架的建立,使得许多复杂的最优化问题得以在统一的视角下进行分析和求解。


何炳生教授设计的求解变分不等式的投影收缩算法,被包括UC Berkeley计算机系Michael I. Jordan教授在内的国际学者引用,并成功应用于求解岩土裂缝工程问题,解决了岩土力学中长期困扰的难题。在研究两个可分离函数的乘子交替方向法时,他和合作者提出了自适应选取罚因子的准则。 Stanford大学的S. Boyd 教授 (Boyd 教授是美国工程院院士, 2006年世界数学家大会邀请报告人,201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在2010 年的一篇综述文章中称这个准则是一个“简单而有效的公式”,并在开发凸优化求解器SnapVX过程中参考了该调比法则。何教授对多个可分离函数的交替方向类算法进行了研究,改造后的ADMM算法被UCLA数学系S. Osher教授及其合作者用于处理非负矩阵分解和降维问题,在机器学习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何炳生教授还研究了变分不等式框架下的邻近点算法,用变分不等式的PPA算法框架证明了C-P算法的收敛性。这一工作被A. Chambolle和T. Pock评价为 “大大简化了收敛性分析” 的“优雅”解释。他的求解线性约束凸优化问题的统一框架, 不仅包含了 PPA,ALM 和 ADMM 等经典算法, 还为经典方法不能解决的的问题,从好不容易凑出一个方法到并不费劲地构造一簇方法。越来越多的国际学者认为这类分析提供了“非常简单但功能强大的技术”,一些算法走进了美国名校研究生的课堂。

3

荣誉等身:学术贡献获得广泛认可

何炳生教授现为中国运筹学会会士、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连续入选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和斯坦福世界前2%高影响学者榜单。他的研究成果发表于《Mathematical Programming》《SIAM》系列期刊等国际顶尖刊物。其获奖历程见证了他的学术贡献:2001年独立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2年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4年获得中国运筹学会科学技术奖》运筹研究奖,2016年获得《江苏省工业与应用数学奖》突出贡献奖,2018年获得《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二等奖,2025年获得《江苏省运筹学会运筹研究奖》— 特殊贡献奖。



4

育人为本:培养运筹学杰出人才

自1997年在南京大学任教以来,何炳生教授始终倾力育人。他为我国运筹学领域培养了一批理论基础扎实、创新能力突出的杰出人才。他的学术思想与育人精神在学界得到了广泛传承。


何炳生教授用他朴素的追求和扎实的工作,真正实现了“让方法被不同领域拿去解决实际问题”的学术理想,为中国运筹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